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芯片产业能否化危为机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4-29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2018年10月8日,工作人员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媒体开放日上展示光子人工智能芯片 张玉薇摄/本刊

◆ “以往主动送都进不去的先进制造业,现在有积极性让我们的设备上线,还愿意合作研发。”

◆ “一些产品国内不是没有,只是一直缺少机会大规模启用。只有使用,才能发现缺点,才会进步,才有机会缩短差距。”

◆ 国内的芯片产业链大多环环独立,上下游对接不上的情况较为普遍

 芯片产业涉及的电子元器件成百上千,少了一颗元器件,整个产品就造不出来。即便美国,也无法占领所有门类,仍然需要依托国际分工

 “有没有能力做,值不值得去做,这是许多企业对待自主技术和生态链的态度,现在大家考量的角度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董雪


  位于安徽合肥的君正科技,拥有一条独立的芯片研发设计线,主要面向视频监控和人工智能领域。因为掌握安防监控芯片的几项核心技术,如今市场大门越开越大。


  “断供风险对我们影响不大,也更证明了我们对核心技术坚持的价值。”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芯片,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工业粮食”。整个产业高度依存于全球生态链分工协作。起步晚、基础薄的中国芯片产业能否化危为机?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还需做些什么?


“备胎”们的机会


  自去年中兴事件以来,国产某CPU芯片的生态链就开始明显拓展,今年一季度营收是去年同期的数倍,一系列常用软件都开始与其对接。该公司负责人说,用5到10年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基本的硬件软件生态体系,并非不可能。


  普华基础软件是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操作系统商之一。该企业前不久宣布,他们正对华为即将发布的海思系列芯片进行全线产品适配升级优化,相关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而该企业早前就已与华为海思的处理器开始产品级适配,其基础软件产品全线支持基于华为海思此前一款芯片的一系列服务器。


  处于芯片产业生态链基础端的一些国产设备和耗材同样迎来发展机遇。“这是过去十年都未曾有过的好机会,以往主动送都进不去的先进制造业,现在有积极性让我们的设备上线,还愿意合作研发。”一位国产设备厂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此外,相关的国产产品还有芯片设计软件工具、各类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等等


  记者在以往采访中发现,“英雄无用武之地”曾是一些国产芯片企业的普遍遗憾。出于长久形成的使用习惯、不可避免的替代成本、不如国外同类产品好用等种种原因,国内企业辛苦攻关出来的成果往往走出实验室就被束之高阁。


  而芯片产业又有非常明显的生态链特点。以传统CPU领域为例,英特尔、高通等少数企业早期建立了技术架构和标准,形成“树根”,长出微软、苹果、谷歌等“树干”,再继续延展长出各种硬件软件“树枝”,形成自己的生态链。如果融入不了生态链,即便技术先进也很可能走入死胡同。


  在建立生态链的过程中,芯片等产品持续高速地试错、更新、升级,是一个客观规律。“一些产品国内不是没有,只是一直缺少机会大规模启用。只有使用,才能发现缺点,才会进步,才有机会缩短差距。”一位拥有30余年业内经验的芯片产业专家说。


构建生态链非一日之功


  尽管多年积累拥有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如今又获得市场机会,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的芯片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个产业建立在品类纷繁的基础工业之上,产业链条上到应用端的软件,下到制造所需的稀有气体,其生态链的建立,非一日之功。


  纵观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美日韩等曾经或仍旧站在芯片产业塔尖上的国家均曾以产业政策为手段,发展或振兴该产业,“联盟”是相关企业抱团发展、加速形成生态的常用方式。


  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在研发通用技术、减少企业重复开发,购买、测试半导体制造设备,降低设备引进成本等方面作用显著。而日本也曾出现由十余家半导体制造商组成的日本半导体尖端技术公司,负责SOC设计技术研发的日本半导体理工学研究中心等各类形式的联盟。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多地在发展芯片产业的过程中,也着力于产业生态链建设,选定某一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地聚集优势资源,是主要方式之一。


  光电芯片被认为是传统集成电路之外的一条“新赛道”。近年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比于国外,国内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元器件攻关方面,大部分技术研究仍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商用化产品开发较少。


  在西安,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发起成立的光电子先导院,瞄准光电子集成领域横向集聚,通过“平台+基金”的模式,与持续增加的孵化企业共建,形成企业与平台共生发展的生态模式。先导院为该产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共性基础条件,形成光电子集成芯片研发、设计、生产、封装、测试及应用等为一体的工艺线。同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生态链。


  在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形成了以平板显示产业为特色的纵向拓展框架。在京东方3条面板世代线的强力牵引下,其上游的面板驱动芯片制造厂合肥晶合应运而生,这是当时安徽省第一家12英寸晶圆制造厂。相应地,进行芯片封装的新汇成则作为合肥晶合的下游企业在周边落户。


  许多业内人士呼吁,应以“联盟”或以“对接平台”的方式在产业上下游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方式。


  “手机等终端企业最接近用户,能给芯片设计企业传递市场新动态,芯片设计企业也能据此设计出终端企业更满意的产品,实现共赢。这放在芯片制造厂和设备厂商上同样适用。”一家芯片设计类A股上市公司负责人说,与三星那样集芯片的设计、制造、终端生产于一身的综合性电子集团相比,国内的芯片产业链大多环环独立,上下游对接不上的情况较为普遍。


以开放拥抱全球生态链


  不少专家指出,芯片产业是典型的多国之间高度依存的全球产业,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产业里最先进的光刻机在荷兰,高稳定性的耗材多在日本,设计工具在美国,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就连硅等基础原材料都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少了其中1个,100就会变成0。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芯片产业涉及的电子元器件成百上千,少了一颗元器件,整个产品就造不出来。即便美国,也无法占领所有门类,仍然需要依托国际分工。但国际巨头之间通常持有交叉专利许可,“你有压箱法宝,我有独门绝技”,相互制约、相互离不开,因此保持了对等的话语权。


  “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产业生态链,大家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一直坚持的。”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论是电子产品终端企业,还是软件、芯片、设备等企业,大家均有一个共识,即促进产业自主生态链加速形成,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都国产化,而是必须保持核心自主能力和相互制约的对等话语权。


  “有没有能力做,值不值得去做,这是行业内许多企业对待一些自主技术和产业生态链的态度。现在大家考量的角度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位业内人士说。


  还有受访专家指出,当前国内的芯片产业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一味妄自菲薄。整个芯片产业虽然远远没有做到自主可控、领跑国际,但也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无一长处、不堪一击。


  “中国的芯片产业并非没有特别的长板,全世界独一份的多样化终端产业是真正竞争力的来源。这个产业的特点是从高端到低端都有,大到华为,小到大家眼中不入流的手机企业。”一位在全球芯片产业圈奋斗多年的企业家说,“路要一步一步走,这样的市场需求环境给芯片、设备等上游企业搭建了一步步坚实上行的阶梯。”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23期


延伸阅读

☞ 华为凌晨突发内部信:所有“备胎”芯片全部转“正”

☞ 我国芯片产业离自主可控还有多远?

☞ 瞭望 | 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发展仍在奋力追赶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